NF1的患病率在欧美国家约为1/-1/。中国暂无相关流行病学数据,推算发病率为5/万。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季媛媛实习生郭之睿上海报道神经纤维瘤病(Neurofibromatosis,简称“NF”),是一大类罕见的主要累及神经系统的综合征,临床上有三种类型,包括神经纤维瘤病1型(NF1)、神经纤维瘤病2型(NF2)和神经鞘膜瘤病(SN)。其中,NF1占全体NF的88.9%,往往在儿童期发病。NF1的患病率在欧美国家约为1/-1/。中国暂无相关流行病学数据,推算发病率为5/万。NF1是累及皮肤、神经、骨骼等多个系统的慢性综合征。然而,因其罕见性,大众对这一疾病的知晓度有限。5月17日是“世界神经纤维瘤病关爱日”,值此契机,上海交通大学医医院副院长、整复外科主任李青峰以及整复外科副主任医师王智超就NF1疾病诊疗现状、患者生命和生存情况等问题进行了分析。李青峰介绍,这个疾病的发生与三方相关,一是患者及其家庭,二是医生群体,三是社会认知。比如,儿童患者刚开始出现症状时会以牛奶咖啡斑为主,但随着孩子病情的逐渐恶化,该疾病会累及皮肤、骨骼、神经等多系统慢性综合征,最终使一个家庭陷入痛苦中,并且会因为得不到有效医治的信息和方法逐渐丧失信心。“如果他们能够尽早了解干预治疗,就能够受到病情最小的伤害,这是一种需要长期和医生合作来治疗的疾病,需要让更多病人了解充分的信息,并且让他们知道自己能够得到治疗。”李青峰说。罕见性与复杂性加大诊断难度NF1疾病的遗传性导致了症状的复杂性。由于NF1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由NF1肿瘤抑制基因的生殖系突变所致,NF1的基因突变导致肿瘤抑制机制发生异常,进而导致多种良恶性肿瘤的发生,累及皮肤、神经、骨骼等多个系统,使得该疾病的症状较为复杂。
王智超介绍,NF1的突变基因在受精卵时期即发生突变,不同患者会产生不同的临床症状。同时,基因突变影响着整个生命周期,新的症状将随着生长发育不断出现。相关症状主要表现为,皮肤牛奶咖啡斑、皮肤神经纤维瘤或丛状神经纤维瘤、骨骼发育异常、眼虹膜错构瘤、视神经胶质瘤、皮肤褶皱处特殊雀斑、一级亲属的累积等。如此使得,患者常在儿童期发病,后续随年龄增大进展,出现病情加重引发疼痛、畸形、毁容、残疾、功能障碍、认知障碍等情况,身心受损严重,缺乏规范治疗的情况下,预期寿命较常人减少8-15年。
症状的复杂性也对NF1的诊断带来了挑战,目前,NF1的诊断早期多采用临床标准,以临床症状为主要参考,而复杂的症状导致诊断的难度加大。随着基因检测技术的发展,基因型——表现型的关系已经大量被研究。例如,根据国际权威医学期刊《柳叶刀》发表的研究,NF1基因微缺失的患者表现型更为严重,易在早年就出现神经纤维瘤、平均IQ较低、面部特征异常、发生恶性周围神经鞘瘤的风险增加。
“到了年,全球达成了共识:将基因诊断纳入NF1诊断当中,可以提高疾病诊断的精确性,在生命早期症状不典型时就能够做出精确诊断。”王智超表示。
同时,由于疾病非常复杂,累及多系统,往往需要多学科进行诊疗,然而,王智超认为,国内诊疗目前处于早期阶段,但由于症状是逐渐出现的,并且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所以在早期就诊容易出现误诊、漏诊现象。
“通常情况下,患者会根据首发症状去对应的科室进行检查。如果首发症状为牛奶咖啡斑,患者可能就诊皮肤科;如果首发症状是皮下或者皮肤上小结节,患者可能就诊外科。”王智超说道。
从诊疗方面来看,NF1诊疗路径明确,例如根据国际临床指南,丛状神经纤维瘤PN需要进行MRI检查,评估大小、深度及周围血管神经的累及情况,才能决定治疗方案。但目前我国PN的诊断意识薄弱,疾病知晓度极低,由于患者的临床表现较为多样化,患者往往需经过新生儿科、眼科、影像科、神经科、皮肤科,肿瘤科等多学科联合诊疗后才能得到正确的诊断。有调研显示,NF1患者存在较为严重的误诊、漏诊情况,从症状出现到确诊,平均时间为3-5年,平均辗转3-5家医院。
因此,如何促进NF1的规范诊治,提升公众对神经母细胞瘤的认知,减少误诊、错诊,对于患儿尤为重要。实际上,当下,如何提升NF1患儿的诊治现状,通多方合作共同努力,为国内患儿带来新的治疗方案,已成为当下临床亟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