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患者老朱办好出院手续,医院肺移植团队深深松了一口气,这意味着曾在同一天接受肺移植手术的三位患者已全部出院,恢复情况良好。
在所有脏器移植手术中,肺移植难度系数非常高,由于肺与外界相通相连,手术难度大、风险高、易感染,肺源的离体时间和移植手术的成败息息相关,因此每一例肺移植,都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
能够在同一天开启三台大型器官移植手术,离不开医护团队的底气与患者的运气。作为上海开展医院之一,医院也再度刷新自己的移植纪录。
病痛反复折磨,换肺成唯一希望
老龚今年67岁,是医院的老病人。11年前,他在医院做了同种异体左肺移植手术,在医生和家人的精心照顾下,术后恢复良好。
可就在2年前,老龚复查时发现肺功能出现进行性下降,医生考虑为“慢性移植肺排斥反应”。医生反复评估,要想保命,必须再做一次肺移植。
和老龚同病相怜的老朱同样被慢性移植肺排斥反应折磨着。
不同的是,老朱已经历过两次肺移植手术,一次是五年前在医院做了同种异体右肺移植+左下肺切除手术,一次是年再次进行同种异体右肺移植手术。可惜好景不长,近期检查发现,老朱的肺功能进行性下降,缺氧症状越来越明显。在家人的支持下,他决定进行第三次尝试。
第三位患者老王的情况有些特殊。
今年69岁的老王患有特发性肺纤维化,总觉得自己还能“撑一撑”,心大的他元旦还在搓麻将。不想很快,老王的病情出现急性加重,伴有缺氧进行性加重,高流量氧治疗已无法维持正常氧合。入院后,肺移植团队当机立断:启动ECMO支持,等待肺移植。
或许是缘分使然,1月19日,医院肺移植团队接连接到消息,在广州、厦门两地有三个肺源。三位患者生的希望来了,肺源安全就是生命安全,“取肺小分队”立刻奔赴两地。
“取肺小分队”分秒必争,“战斗”一场接一场
为了保证肺源一抵达就开展手术,1月20日天刚蒙蒙亮,肺移植团队悉数到位。肺移植中心姜格宁、朱余明、何文新、陈乾坤等专家团队一一核对病人情况并再三斟酌手术方案中的每一个细节。肺移植中心苏奕亮与胸外科ICU李玉萍开始陆续转运三位病人。
另一边“取肺小分队”正在争分夺秒地赶来。“我们通常是3-4人一组,一个主刀、一个助手、一个做台下协助、一个负责管理器械,团队协作,密切配合。”医院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OPO)孙宝群已有10多年的工作经历,可每一次转运,他都有同样的焦灼,就怕赶不上时间。
毕竟每一个肺源从器官捐献者到器官接收者,不能超过一定的冷缺血时间,否则就会质量变差,甚至无法使用。令孙宝群感动的是,此次取肺十分顺利,不仅有交警协调,航空公司也特意等团队赶到才起飞,为供体争取到了宝贵的时间。
很快,“取肺小分队”抵达上海的消息传到群里,手术室内外焦急等待的医务人员又开始了一场“大动员”,他们深知,肺源的安全抵达只是一个开始,真正的“战斗”还在后面。
手术组医生迅速将分离好的病肺切除,同时修肺组医生对供肺进行修整,根据手术方案,全体医护各司其职,手术紧张有序地进行着。
待三位患者结束手术送回监护室,已是傍晚时分,手术十分顺利:术前行ECMO桥接的老王做了双肺移植术,左肺移植术后11年的老龚完成右肺序贯移植术,老朱的右肺进行了第三次移植,术后生命体征平稳。
在医护人员不间断的轮班照料看护下,不到一个月,三位患者便陆续出院了。
专属档案护航,“新生班”群24小时不掉线
年,医院施行首例临床肺移植,经过多年不懈努力,肺移植团队创下肺移植领域诸多个全国乃至亚洲“第一”,国内第一例活体肺叶移植术、第一例肺再移植术均在这里发生。
年,医院完成肺移植手术41例,其中不乏高难度手术,双肺移植围术期30天存活率已达92.7%。
在手术之外,团队医护也尽力给予患者更好的人文关怀。
“肺移植术后,患者需要长期服用抗排异药物,定期监测血药浓度等。在康复过程中,患者还要克服困难进行咳嗽训练、吞咽训练和肌肉训练等。”朱余明介绍,为了帮助移植患者做好全程管理,每位肺移植患者都有一份自己的“档案”,详细记录健康情况和动态数据。
同时,移植患者还会加入“新生班”,以此庆祝生命的延续。如今,“新生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