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岁的汪茹鑫家住枞阳县雨坛镇雨坛村,在读5年级,学习成绩优秀。她的父亲汪楹今年41岁,因切除脊椎神经纤维瘤,导致腰以下失去知觉,瘫痪在床,母亲因此改嫁;她的奶奶已经68岁,身体也不好,每天驼着腰忙里忙外。
每天放学后,汪茹鑫会在父亲身边写作业。
都说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
在邻居们看来
汪茹鑫懂事、乖巧,生活自理能力很强
放学回家后
汪茹鑫除了做作业
还帮着照顾父亲、打扫卫生、喂鸡喂鸭
10岁的她帮着奶奶撑起了这个家。
她三岁时,父亲患病致瘫痪
12月21日上午9点多,天气阴沉,飘着薄雾,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客户端记者来到汪茹鑫的家:这是一栋两层的自建房,村村通水泥路从房后穿过。
汪茹鑫的父亲汪楹出生于年,初中毕业时,他的父亲不幸去世。因家庭困难,汪楹的姐姐汪学莲外出务工,供弟弟读完高中,为不增加家中的负担,年,汪楹南下广东打工,在电子厂做技术工人直到年。
在广州打工一段时间后,汪楹感到膝盖关节疼痛,医院检查,但没能查出原因。年,汪楹的病情突然加重,34岁的他已经行动不便,此时的汪茹鑫才三岁。
当年,汪楹前往北京求医,经过检查,确诊汪楹患上了一种“怪病”——脊椎神经纤维瘤。经过手术治疗,医生取出三块脊椎骨,才把肿瘤切除。“这种肿瘤长在脊椎大动脉上,压迫着大动脉,使之受损,导致我下半身没有知觉,最终瘫痪。”汪楹向记者解释,“治病的各种开销,前后花去20多万。”
母亲改嫁,她和奶奶撑起家
10岁的汪茹鑫和奶奶吴春梅下地干活。
汪楹平时只能躺在床上,女儿因此成了他的“拐杖”,“什么东西需要拿,都是她帮我跑腿。她现在大点了,干的活多了,也利索了。”汪楹说。
因长时间卧病在床,为打发时间,汪楹只能看看书,“孩子很懂事,每天放学回来,在我床边写作业陪我,不懂的时候还会问一下我。”汪楹说,女儿放学后,一般5点前回到家,先是打扫房间卫生,然后“帮我倒尿壶、倒垃圾、做作业,我给她检查作业。”
每天晚饭前,汪茹鑫就把作业做完了。她总是先盛好饭菜端给父亲,然后自己再吃;父亲吃完后,汪茹鑫再收拾碗筷,给父亲端来洗脸洗脚水,帮父亲擦洗。有时候,汪茹鑫也会和父亲撒撒娇:“哎呀!爸爸的事情为何这么多。”
汪茹鑫告诉记者,学习之余,她喜欢读课外书。记者在她和奶奶的卧室内看到,房间陈设简陋,但干净整洁,床前的桌上摆着台灯,课外书都整齐地放在床边小桌上的泡沫盒里。汪茹鑫说,这些课外书都是好心人送的,每天晚上睡觉前,都会读上一读。
谈及女儿的母亲,汪楹表示:感觉连累了妻子,并支持妻子改嫁,“她还年轻,我们都不怪她,毕竟我这样的家庭,任何一个人都难撑得住。”
汪楹患上重症后,祖孙三代的生活重担,落在了汪茹鑫年近七旬的奶奶吴春梅身上。而奶奶也身患疾病,身体不是很好,但为了孙女和儿子,奶奶咬牙坚持照顾这个家,汪茹鑫也成了奶奶得力的小帮手。为减轻家里的负担,每逢节假日,汪茹鑫都会下地干农活、做家务、照顾瘫痪在床的父亲。
品学兼优,同学称她“小心心”
12月21日上午,听闻记者来采访,平时卧床的汪楹特地起床坐在轮椅上。
得知记者来访,平时躺在床上的汪楹特意要起来,穿着棉大衣坐到了轮椅上。因受病痛折磨,他双脚的脚背肿胀得老高,面庞清瘦。此刻,汪茹鑫在堂屋的桌子上做作业,她礼貌地和记者打了声招呼:“叔叔好!”记者看到作文本上字迹工整,每一篇作文都是“优”,老师还给出了“语言细腻”“多细节描写”等评语。
在汪茹鑫家的堂屋,记者看到墙上贴满了汪茹鑫获得的“礼仪之星”“三好学生”“好儿童”“汉字听写比赛三等奖”等各类奖状。邻居们说,“孩子(汪茹鑫)很聪明、很有礼貌。”
当天上午,枞阳县妇联工作人员也来到汪茹鑫家,并送上元慰问金,妇联工作人员表示,将会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