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鼎,毕业于山东省聊城第一中学。北京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级泌尿外科直博生。年共发表5篇SCI论文,影响因子超过25。年获得了博士生国家奖学金,北京大学三好学生标兵,北京大学学术创新奖和北京大学一等学业奖学金,并被评为“北京大学学生年度人物·”。
选择——“我就是要当学术型研究生”
年,当彭鼎本科毕业面临保研的选择时,有专业型和学术型两条路摆在他的面前。医学教育本就十分漫长,学术型学生毕业后还要重新进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与专业型同学相比,其职业生涯更要延后好几年,但他坚持选择了攻读学术学位。
“我依然记得在本科时就常听到‘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人类能够完全认识和治疗的疾病只占到疾病总数的不足10%,而现代医学是一门建立在科研基础上的学科,医学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基础研究的助力。实习时也不止一位带教老师告诉我,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必须要具备一定的科研素养。因此,年我通过研究生推荐免试来到北京大学医学部,并有幸成为了全国排医院泌尿外科周利群教授的直博生。”
成长——“从初来乍到,到欣喜不已,我有信心了”
“初来北医,从接受填鸭式教育的本科生,一下转变为需要自主探索的研究生,我一时找不到方向。但是通过在医学部学习第一年的课程,我渐渐了解到作为一名研究生应该怎样主动了解学科前沿,如何进行创新思考和怎样开展研究。我不仅掌握了一些科研必须的基本技术,还从师兄师姐们的课题汇报和交流中得到莫大的帮助。”
第二年,他来到北大泌尿所开展实验。在老师的指导下,彭鼎尝试着进行了一些基础的细胞和动物学实验,并发表了第一篇SCI文章。虽然文章分数不高,却让他欣喜不已,开始有信心开展更加深入的研究。
为医——“患者的病痛,医生的责任”
作为临床学术型研究生,彭鼎每周都有一天要跟随导师周利群教授出诊,导师丰富的学识和高尚的医德使他受益匪浅。在工作中他接触到的大部分病人是来自全国各地的泌尿系统肿瘤的患者,他们许多都是抱着最后医院。患者的奔波和痛苦使彭鼎更加感受到医生肩上的责任。在工作中,他始终为病人着想,从来都是尽自己最大努力为患者解答疑惑,直到患者理解、满意为止,得到了患者和上级医师的好评。
“我至今记得这样两位病人。一位是膀胱癌的患者,他的肿瘤其实属于早期,但是在做了电切手术之后,发生了多次肿瘤复发而每次复发的时间间隔也越来越短,最终做了8次膀胱癌电切手术,并且在最后一次不得不切除了整个膀胱,需要终生带着尿袋生活。还有另外一位肾癌的病人,由于早期肾癌没有明显症状,医院就诊时,巨大的肾脏肿瘤已经占据了他的半个腹腔并且沿着下腔静脉延伸到了心脏。虽然经过手术切除了巨大的肿瘤,一年多之后病人还是去世了。”
“患者的病痛,医生的责任。他们的遭遇令我触动很大,也正是为了能够帮助到更多有类似痛苦经历的病患,在导师的指导下,我确定了研究方向,将研究重点放在了两种肿瘤的早期诊断、晚期治疗以及预后监测上。”
科研——“临床是走路的双脚,科研是腾飞的翅膀”
周利群教授一直强调,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外科医生,临床是走路的双脚,科研是腾飞的翅膀。虽然学术型研究生没有机会在各科室轮转,但是导师始终坚持学术型研究生也要跟他出门诊。这让我们在实验室进行基础实验的同时,能够接触到患者,了解到疾病的发病、治疗情况,最重要的是了解临床中需要研究和攻克的难点在哪里。
同时,导师还要求我要基础科研和临床科研两条腿走路。在李学松教授和张崔建教授的指导下,我通过更新整理肾癌和膀胱癌的数据库,进行与临床关系更加紧密的术式比较和预后判断的研究。两个方面的研究使我经常要实验室和病房两边跑,经常是白天在实验室进行细胞实验,晚上在病房里查阅资料和随访病人。医院丰富临床数据为我的临床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而医院、北大泌尿所和北医更是为我进行基础生物学研究提供了先进的实验设备和良好的技术支持。
初心——10篇+36分
在导师的指导下,彭鼎一直致力于以临床问题为中心的科研工作。他经常白天要在实验室做实验,晚上还要在病房查阅资料并进行随访到深夜。经过不懈的努力,他在泌尿系统肿瘤的表观遗传学、诊断标记物、术式创新、预后指标等方面均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他发现一些天然药物如维生素C、酮戊二酸等可以作用于DNA羟甲基化治疗膀胱癌和肾癌,这为晚期膀胱癌和肾癌患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他还通过学习生物信息学技术,进行大数据分析,找到了上百个区分泌尿系统肿瘤的标记物。通过挖掘临床数据,他找到了一些能够预测膀胱癌和肾癌患者预后和复发的临床指标。不懈的努力终得回报,博士研究生期间,他先后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10篇,包括著名生物医学杂志EMBOReports,表观遗传学领域经典杂志ClinicalEpigenetics和Epigenomic均有见刊,累计影响因子36,中文核心论文1篇。他还先后在国际泌尿外科年会(SIU)等全国及国际学术会议中作成果展示。
在学习工作之余,他还积极参与学生工作,担任北京大学医学部研究生会外联部部长,第一临床医学院研究生会组织部长,积极参与筹办北大生物医学论坛,所做的工作也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认可,获得了优秀干事的称号及社会工作奖。医院组织的学术论坛活动中与同学们广泛沟通交流自己的科研经验,参与科普演讲比赛向更多的人普及泌尿系统肿瘤知识。
从临床中来,到临床中去,做更多能让患者获益的研究,是我作为一名医学生始终不变的信念和成为一名医生后的毕生追求。
(来源:北京大学招生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