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底了,公司除了让我们写年终总结,还额外奖励了我们一场身体的年度总结——体检。和拿到体检报告那一刻的忐忑比起来,医院的孤独,抽8管血的恐惧,完全不是事儿。
成年人打开体检报告所需要的勇气,绝对比读书时打开成绩报告单时还要大。
拿到报告,先假装若无其事地放到一旁,趁着午休同事都睡着了,才悄悄地打开。伴随着听得见的砰砰心跳声,小心翼翼地打开,然后以比考试审题还细致的态度研读,不放过每一个字。
都说成年人的崩溃,从来都是悄无声息的。而成年人的害怕,也要尽量表现得不动声色。
我们害怕自己真的有病
普通疾病给成年人带来的可能只是生理性痛感,但一张体检报告甚至可以造成心理防线的崩塌。
可可:看到建议复查就头皮发麻
拿到体检报告里有一条“T波低平”,医生说是心肌供血不足,心肌炎后遗症,医院查一次心脏,并且说了一句“年纪轻轻有点可惜”!差点没被这句话吓死。
元元:我总感觉可能是发错报告了
3月初才检查出有乳腺纤维瘤,做完了手术,前几天公司发今年的体检表,想着当做复查了。结果甲状腺结节3个,其中2个写钙化,当时已经是欲哭无泪了,自己的身体有那么糟糕吗。去医院又做了彩超,对检查结果也做了最坏的预想。一边害怕一边安慰自己,至少发现的早吧。
大兵:每次医生说没事之后都感觉是重生
在医院抽了血化验,等到报告自己先看了眼,上面++--,虽说我看不懂,但拿到医生面前,还是紧张的一手汗,直到医生告诉我,没什么问题,才把心放进肚子里。
姗姗:像我这种悲观主义者总能把自己想成绝症
我从来不晕针晕血的,前两天不得不去体检,抽血直接晕了过去,血压下降20。后来医生说可能是熬夜过多疲劳过度导致的。这一次真的把我吓坏了,怕死,不敢再熬夜。
只要不体检,我就没毛病
可能很多人都说过一句话:“我自己的身体我自己知道,有病就直接去看医生好了,干嘛要浪费钱去体检。”毕竟大部分人的生活轨迹里,体检是一项可有可无的的活动。
在去年的职场人调研报告中,26-30岁的人群对自己的健康最没有信心,自评达到所有年龄段的最低分5.97,也就是不及格,比50岁以上的老年人自评分数更低。
除了有点悲观主义,更有数据证明,白领的体检异常率逐年攀升。
在和深圳同为一线城市的上海,就有人做了一个白领健康状况的调查,调查结果是年上海白领的体检异常比率高达97.08%。异常项排名前五的分别为体重超重(36.9%)、脂肪肝及脂肪肝浸润(33.7%)、外痔(14.1%)、血尿酸增高(13.7%)和甲状腺结节(12.0%)。
不检查则已,一检查惊人。
对于时刻面临着焦虑、不得不为生活舍弃健康的成年人而言,体检就像是一场让人不寒而栗的审判。然而可笑的是,反倒让越来越多的人讳疾忌医,自欺欺人地认为:只要不体检,不看体检报告,我就没毛病。
体检之后,更穷了
其实年轻人真正尴尬的处境,并不在于害怕体检,而是体检得知身体出现问题后,却看不起病。
同事Young就是个很好的例子。刚参加完公司的体检,总体健康情况还是不错的,但也有一些小毛病,尤其是牙齿。
今天请假去挂了个牙科号,4颗严重蛀牙,治疗费用高达元,其他不太严重的他已经打算先放一边了。回来之后就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毫无疑问,对于每个月扣掉房租和日常开销就所剩无几的年轻人来说,这绝对是一笔不小的开销,更不要说是那种动则需要几十万的大病了。
在健康这件事上,有时候觉得上天还是挺公平的,人在病痛就是脆弱的,无论贫或富,都只能心怀敬畏。网络上不也有很多这样的案例么?某某创始人检查出严重心脏病,某某高管在下班回家途中突发疾病去世……
当我们被工作和生活压得透不过气的时候,当我们一心只想往前冲的时候,很少会顾虑这么多。
而大概体检就像横亘在我们前进路上的红绿灯,让我们不得不停下来,审视好自己的生活作息到底合不合理,调整好后再继续接下来的旅程。
很多人都说深圳的节奏很快,每个人都是拿命换钱。
我们也常常自嘲是社畜,一边担心着秃顶跟啤酒肚,一边加班熬夜暴饮暴食。每次别人重病的新闻刷屏的时候,我们也会有一段短暂的时间变得格外惜命。但也许要到有一天听到的噩耗是跟自己有关的时候,才能认清:虽然年轻,但用身体赌,我们赌不起。
在这里,医院的人,都仅仅只是为了体检而已。